荣昌五一火爆对重庆文旅小镇的启示

2025-05-08
新闻来源: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
查看次数:785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作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法律服务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我们持续在关注荣昌卤鹅爆款产品而引爆的荣昌旅游。五一假期我们两次去荣昌,亲眼目睹了荣昌五一旅游的火爆场面。与此同时,在五一假期以及之前,我们调研了我市的美心红酒小镇、天星小镇、双江古镇、安居古城、中国榨菜第一村、爻里小镇、长寿菩提小镇等文旅小镇。荣昌以“千年古城”为底蕴,将卤鹅、夏布、陶器等特色产品和非遗文化作为核心IP进行现代再造,形成了“美食+非遗文化”的双IP联动效应,使这次五一假期,荣昌卤鹅销量顶流大增,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夏布小镇三个文旅小镇亮丽出彩,为重庆文旅小镇贡献了经验,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重庆文旅小镇的短板。

图片1.png

以卤鹅为引,文旅小镇联动

——共绘荣昌旅游新盛景

荣昌卤鹅作为荣昌极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历经数百年传承,以金黄酥脆、肉感香嫩、粑软适中、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成为荣昌饮食文化的闪亮名片。如今,荣昌区政府以荣昌卤鹅这一爆款产品为核心驱动力,精心谋划,全力推动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夏布小镇三大文旅小镇协同发展,力求引爆荣昌旅游。

(一)万灵古镇——卤香中的古韵悠长

万灵古镇原名路孔镇,位于荣昌区东部,距离荣昌城区12公里,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特色小镇。古镇依山而建,濑溪河临街而过,至今保存了大量古建筑。有大青砖、小青瓦、硬山墙、穿斗房、长板门、吊脚楼、格子窗、抬梁柱、挑檐廊等;有明清老街、赵氏宗祠、湖广会馆、三圣宫、禹王宫、尔雅书院等古建筑群;有喻茂坚纪念馆、提琴博物馆、瑞尔假日酒店、万灵福邸等现代建筑群;还有美丽的沱湾码头、大荣桥、烟雨巷、赵家龙桥、白银滩、濑溪河等自然风光。

万灵古镇为了借助荣昌卤鹅的热度,在古街开设了多家卤鹅特色门店,邀请当地知名卤鹅品牌入驻。游客在古街漫步,不仅能欣赏古建筑和自然风光,感受移民文化,还能随时品尝到正宗的荣昌卤鹅。在五一假期,万灵古镇举办了“2025年巴渝风味荣昌卤鹅非遗美食荟”,邀请网红卤鹅哥江哥与游客互动,同时,设置了卤鹅文化展览、交易区,展示了荣昌卤鹅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的演变等内容。还邀请了老匠人现场展示传统卤鹅制作工艺,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同时,也展现了不同风格的卤鹅烹饪方法,为游客带来了一场美食盛宴。

图片2.png

(二)安陶小镇——陶香与卤香的交融

安陶小镇位于荣昌区西部,距离荣昌城区21公里,是中国三大陶都之一、国家4A级景区、重庆特色小镇。安陶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安陶小镇有泡菜坛城门、安陶博物馆、陶宝古街、磁窑里遗址、陶文化长廊、陶艺雕群、陶艺体验区等。

在陶宝古街的几十家陶艺工作室里,游客可参与“造泥、拉坯、刻花、施釉、烧制”全流程,亲手制作茶杯、花瓶等陶制品。非遗传人还会指导“绞泥”、“釉下刻花”等绝技;年轻匠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陶笛吹奏”、“陶泥乐器”等体验项目;陶艺家研发的“银杏叶灰釉”,使陶器不仅美观,还能提升茶汤口感。

陶文化长廊用陶片镶嵌《天工开物•陶埏》场景,展示从选泥到烧制的24道工序。地面嵌入历代陶卡标本,形成“步步有陶”的沉浸式体验。沿街的陶艺雕塑群,分布着“陶工劳作”、“窑神祭祀”等主题雕塑,其中,最震撼的是用5000块碎陶片拼贴而成的《陶魂》壁画,讲述千年陶业兴衰。安陶小镇以“陶”为魂,将千年技艺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旅游体验,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活态博物馆,更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创意乐园。

安陶小镇依托荣昌卤鹅的知名度,推出了一系列卤鹅与陶艺相结合的特色体验活动。在陶宝古街,游客可以参与以卤鹅为主题的“陶艺创作”,在陶艺师傅的指导下,制作出陶艺作品;在安陶博物馆,可以看到以卤鹅为灵感的作品,欣赏卤鹅文化与陶艺文化的融合,同时,可以了解卤鹅文化与陶艺文化的发展历程。在陶艺体验区,推出了以卤鹅为主题的特色陶制品,作为旅游纪念品供游客购买;还设置了“卤鹅美食+陶艺体验”套餐,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卤鹅后,亲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带走属于自己的荣昌记忆。

图片4.png

(三)夏布小镇——布韵与卤香的交织

夏布小镇位于荣昌城区,属于国家级3A景区。夏布小镇是以国家级非遗夏布织造技艺为核心,集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休闲消费为一体,被誉为“中国夏布文化活态博物馆”。夏布以苎麻为原料,经手工纺织而成,具有透气、吸汗、挺括等特点,曾是古代的贡品。夏布小镇是荣昌夏布文化的展示窗口,夏布作为荣昌的国家级非遗产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

夏布小镇占地100余亩,主体由24栋仿明清四合院落构成,青瓦飞檐、雕花门窗与荣峰河相映成趣。夏布小镇的核心景点艺梦廊桥横跨荣峰河,廊顶以夏布、折扇等非遗元素绘制《纺车图》,夜晚灯亮起时,宛如“水上画舫”。游客可以在壹秋堂体验夏布刺绣、蓝染,亲手制作夏布香囊或团扇,还可以享受夏布定制服务。

夏布小镇以荣昌卤鹅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吸引游客的创意活动。在夏布小镇的夏布工坊,游客可以体验“卤鹅纹夏布刺绣”,将卤鹅的形象绣在夏布上,制作成手帕、围巾等特色纪念品,并举办了“卤鹅主题夏布时装秀”,设计师们将卤鹅元素融入夏布时装设计中,展示独特的时尚魅力。同时,推出“卤鹅美食+夏布体验”之旅,游客在品尝卤鹅后,参观夏布博物馆,了解夏布的制作工艺,还能亲手参与夏布的编织,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另外,在夏布小镇的各个角度,设置了卤鹅美食摊位,游客可以随时品尝到美味的卤鹅,让游客的味蕾与视觉同时享受一场盛宴。

未命名.jpg

(四)三镇联动——构建荣昌旅游新格局

荣昌区政府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与创新实践,构建起“非遗活化+交通畅联+产业协同+区域联动”的立体化发展体系。荣昌区在产业协同机制上,建立“一核引领、三镇联动、全域协同”模式,以卤鹅一核为引领,将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夏布小镇串联起来,游客可以便捷游览三个小镇,一次性体验卤鹅美食、古镇风情、陶艺文化和夏布文化。在旅游空间上,以三镇为核心,构建“30分钟文旅圈”,在这次五一假期,开通4条高铁接驳专线和200辆免费摆渡车,实现三镇旅游景点无缝衔接。在旅游体验场景上,安陶小镇推出“一日匠人”工坊,游客可亲手制作陶器并刻字烧制;夏布小镇开设“周鸿祎同款”夏布衣试穿服务,游客参与度迅速提高。荣昌区政府支持“卤鹅哥”林江跨国互动,授予“荣昌卤鹅首席推介官”和“荣昌美食全球推介使”称号,将个人IP与城市品牌深度绑定,48小时内冲上推特热搜,带动线上卤鹅销售量暴涨446%。同时,与360集团合作开发“数字夏布”AR体验,游客扫描服饰,即可观看千年织造工艺。《千年荣昌》古风歌曲登顶抖音热榜,播放量破亿。政府食堂开放首日接待超3000人次,菜单包含23道美食,价格仅为市场价格的60%。“卤鹅+非遗文化”主题旅游线,将美食与非遗体验结合,带动荣昌区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通过荣昌卤鹅这一爆款产品的带动,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夏布小镇三大文旅小镇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荣昌旅游的全新格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尝美食、感受文旅、体验风情、助力荣昌旅游蓬勃发展,助力重庆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荣昌五一火爆背后

——暴露出文旅小镇的短板

五一假期,重庆荣昌凭借“卤鹅哥”和政府食堂火爆出圈,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大增,成为成渝地区文旅新标杆。然而,这场流量狂欢的背后,暴露出文旅小镇普遍存在的一些短板。

(一)接待能力短板明显

万灵古镇主街仅4米宽,五一期间瞬时客流超2万人/小时,步行速度降至0.3米/秒,形成“人肉传送带”效应。对比故宫每日限流8万人(72万㎡),安陶小镇单日接待9万人(核心区仅15万㎡),人均活动空间不足故宫的1/5。夏布小镇活动空间更为狭窄,拥挤程度更为严重。虽然,荣昌区政府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接待能力不足问题依然凸显。高峰时段政府食堂超3000人涌入,免费公交专线严重超载,部分游客反映指引标识不清晰,酒店一房难求,高铁票候补量最高达9000张,卤鹅店因订单超负荷暂停接单。这些现象表明文旅小镇在住宿、餐饮、交通等接待能力方面,仍无法满足旅游高峰期的需求。

(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今年五一假期,荣昌单日游客量突破35万人次,总接待客量达234.5万人次,而2024年荣昌区总接待客量只有1500万人。这种爆发式客量增长,是始料未及,必然挑战服务质量。虽然,荣昌区今年五一酒店入住率超92%,但高、中端酒店、民宿供给不足,导致游客被迫选择服务品质较低的经济型酒店;夏布小镇因人流密集导致垃圾清运不及时,游客体验打折扣;高铁接驳、景区厕所等“毛细血管”服务存在断点。

荣昌以“非遗体验”为核心作为卖点,推出夏布扎染、陶艺制作等新业态,但现有服务标准多集中于景区评级、酒店星级等宏观层面,而缺乏针对非遗研学、夜间经济等细分场景的规范。现有服务标准多聚焦于硬件设施,而对服务人员的语言规范、应急处理等软性指标缺乏细化要求。

荣昌五一期间临时招募的服务人员占比超40%,临时员工中仅30%接受过基础服务培训,导致服务体验出现断层。例如,安陶小镇陶艺工坊的临时讲解员,对陶艺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提供深度讲解。同时,现有培训多集中于基础礼仪和安全知识,缺乏针对非遗体验、智慧服务等新业态的专项技能提升。例如,夏布小镇的非遗体验活动中,部分员工对夏布织造工艺的讲解停留在历史介绍,无法引导游客完成高质量的手作体验。

(三)文旅产品缺乏深度

荣昌虽有卤鹅、夏布、陶艺等特色文化资源,但文旅产品的开发仍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互动。游客来到荣昌,除了品尝卤鹅、参观古镇,可参与体验的项目较少。荣昌的非遗文化展示多以静态展览为主,未能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也未能将非遗文化充分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文旅产品。

荣昌夏布小镇虽集聚20余家工坊,但夏布文化仅通过静态展览呈现,未深入挖掘其作为“中国纺织活化石”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应用场景。荣昌的陶器产业虽年产值达20多亿元,但文旅项目仅贡献5%的营收。

(四)营销推广缺乏持续性

荣昌这次五一火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卤鹅哥”的短视频以及五一前后区政府的集中宣传。然而,这种依赖热点事件和短期营销的方式,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客流。当热度消退,如何持续吸引游客,是荣昌面临的一大挑战。文旅小镇的发展不能仅靠“一时的热闹”,需要构建长效的营销推广机制,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文旅小镇运营机制集中化

 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夏布小镇均由重庆荣昌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原万灵山集团)独家投资运营,这种“一股独大”的模式,在带来资源整合优势的同时,也暗藏多重系统性风险。这三个文旅小镇均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重资产项目,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巨大。安陶小镇投资陶博物馆、大师工坊等项目累计投资超8亿元,夏布小镇的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投资5.2亿元,万灵古镇投资8.5亿元。文旅项目的回报周期普遍在10年以上,而集团公司作为区属国企,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和政府专项债。2023年数据显示,集团资产负债率已达68%,流动比率仅1.2,短期偿债压力凸显。这三个文旅小镇的运营收入高度依赖门票、商铺租金和政府补贴。若地方财政压力增大,补贴延迟或缩减,直接冲击运营稳定性。荣昌三大文旅小镇的运营模式,本质上是传统县域治理模式与现代文旅产业发展规律的结构性矛盾。

荣昌文旅小镇经验与启示

——对重庆市域文旅小镇的启示

荣昌以卤鹅为支点撬动文旅产业的实践,为重庆市域文旅小镇提供了“特色突围、全域联动、韧性发展”的经验。荣昌文旅小镇的经验与短板,为重庆市域文旅小镇的发展提供了辩证的启示。

(一)特色激活——从“流量爆点”到“产业生态”的价值链重构

经验一:非遗美食的IP化运营。荣昌将卤鹅制作技艺标准化,推出“盲盒卤鹅”文创产品,通过抖音挑战赛,“卤鹅哥”跨城投喂国际网红等事件营销,实现“单品破圈”。同时,激发产业跨界的乘数效应。围绕卤鹅延伸出羽毛(鹅毛)、羽绒服(鹅绒)等新赛道,引进苏州飞羽等企业建设生产基地,计划2026年实现年产值10亿元。这种“美食+非遗+工业”的跨界融合,拓展了文旅产业边界。

启示一:深挖在地文化基因,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独特文旅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建议:涪陵区在榨菜上作文章,以榨菜产品为突破口,营销榨菜文旅小镇。从榨菜腌制需使用陶器榨菜缸这一连结点,推动荣昌区与涪陵区“陶香榨菜,双城联动”,打造“榨菜生产——陶器制作——文旅体验”全产业链,开展网红直播,邀请“卤鹅哥”林江与涪陵榨菜传人、农科院科技专家共同直播展示“陶缸腌制榨菜”过程,两区书记、区长合作协议签字、共唱合作歌在网络媒体上反复传播等系列活动,从而实现荣昌向涪陵引流,涪陵榨菜为荣昌安陶固流,共同促进重庆文旅小镇的发展。

(二)全域联动——从“景点孤岛”到“体验闭环”的系统升级

经验二:空间整合。荣昌以“卤鹅地图”串联夏布小镇、安陶小镇、万灵古镇等景区,开发“AR非遗寻宝”小程序,实现“吃卤鹅——学非遗——带文创”的消费闭环。同时,政企协同,政府开放食堂、停车场等行政空间,设置“非遗文化墙”,打造“政府夜市”,日均带动消费超50万元。这种“权力空间公共化”的举措,重塑了政民互动模式。

 启示二:打造景点区域联动,消费闭环。比如,南川已策划了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这主要是为了满足“观光式打卡”旅游之需,为了满足游客“沉浸式生活”,实现文旅小镇区域联动。建议:一是打造“晨耕午读”田园联动线。大观生态农场(采摘蓝莓、参与古法酱油造)→黎香湖瑞士小镇(湖景西餐制作)→东街文创聚落(手作笔记本装订,将采摘的花瓣压膜入册)。二是打造“康养运动”区域联动线。天星小镇(温泉疗愈)→头渡镇(飞拉达攀岩,专业教练陪同)→金山镇(森林氧吧,负氧离子冥想)。三是打造“非遗活化”传承区域联动线。三泉镇(龙岩山居学习苗族蜡染)→德隆镇(体验古树茶炒制)→东街非遗工坊(将手作成果设计成联名文创)。

(三)文化赋能——从“符号堆砌”到“价值共生”的深度融合

经验三:活态传承。荣昌将非遗文化融入旅游线路,游客可参与夏布纺织、陶器制作等体验项目,使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同时,探索品牌全球化,荣昌计划在纽约、巴黎设立“荣昌非遗体验中心”,推动夏布、安陶成为“中国文明”的全球符号。

启示三:沉浸式体验,引入VR技术,重现古镇历史盛景;数字化创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文创产品溯源;国际传播,充分利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举办“巴渝文化周”,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韧性发展——从“流量狂欢”到“长效运营”的能力建设

     文旅小镇的韧性发展,是指通过提升小镇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维度的抗风险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在面对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公共卫生事件等)和内部挑战(如同质化竞争、资源枯竭、环境压力等)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我修复。

      经验四:这个五一节,荣昌区通过政府发挥超级能量,接住了“泼天的流量”。下一步,已经在谋划将重点转移到“多元化产业、包容社区、可持续生态、有效化治理”的协同建设,平衡“发展速度”与“抗跌能力”,让文旅小镇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是具备自我更新能力的生命体。

      启示四:为实现“短期抗冲击,长期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必须综合施策,集成聚力,全面解决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文旅产品缺乏深度、营销推广缺乏持续性、运营机制过度集中等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酒店数量,提高酒店品质,优化公交线路,合理规划停车场,完善景区标识系统和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商家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宰客、以次充好的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深度和互动性的旅游产品;构建长效营销机制,除了运用热点事件营销外,还应注重品牌建设和口碑传播,通过社交媒体、旅游平台等多种渠道持续推广文旅资源,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营销力;打破行政化运营的路径依赖,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实现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的质变。

我们经过实地调研发观,目前,重庆市域文旅小镇的发展正面临从“繁花似锦”到“人间烟火”,从“观光式打卡”到“沉浸式生活”的深度体验,这种转换是需求端、供给端、技术端、文化端、经济端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需求端追求意义与认同;供给端重构价值与场景;技术端突破体验边界;文化端寻找身份与归属;经济端延伸价值链条。这一转换是系统性的变革,这一变革本质上是旅游从“眼球经济”向“心灵经济”的进化。当游客不再满足于镜头“带走”的风景,而是渴望用身心“留住”生活,这样文旅产业便必须从“景观搬运工”转型为“生活场景的建构者”,最终实现“人、地、文化”的深度联结与价值共生。荣昌的逆袭证明,文旅小镇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资源禀赋,而在于对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响应,对治理能力的持续进化。重庆市域文旅小镇需以“特色为魂、联动为脉、韧性为基”,在保护与开发、产品与文化、传统与现代、流量与留量的平衡中,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文旅小镇发展之路。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监事长、重庆向道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李应德,重庆向道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念)

关于我们



服务公益事业,遵循规范准则,践行专业追求。

近几年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整合文旅专家资源,高质量完成《长江三峡文化遗产廊道研究》《重庆“一区两群”文旅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渝东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分析及路径探索》《巴蜀文旅走廊中线建设研究》《重庆市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总体策划》《石柱巾帼土司城总体策划》等数十项国家及地方重大课题研究、规划编制与项目策划。

倾力打造重庆文旅第一智库,倾情推动重庆文旅融合发展。我们致力于文旅课题研究、项目策划、投资咨询、品牌培育及创新成果推广等智业服务。

详情咨询:13908271408。

作者 李应德 李念    责编 郭道荣    终审 李永明

扫码关注我们

文心雕旅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