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庆行动思考

2024-12-17
新闻来源: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
查看次数:1229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巴蜀地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殷殷嘱托和热切期待,是川渝两地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任务和总引领。2024年12月5日下午,中共重庆市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市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袁家军主持会议并讲话,要求紧扣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标志性成果。
如同创作一幅山水人文巨画,需要考虑主题定位、意境氛围、轮廓勾勒、景观布局、建筑造型、人物点缀、线条粗细、墨色深浅、色彩搭配、质地轻重、用笔考究等因素一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庆行动,需要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形态、神韵、匠心、笔法。

一、形态构架
系统集成搭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四梁八柱”,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形、有色、有味,首先在于塑形,而塑形之要,重在八端。
一是廊道之形。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廊道之形,可以按照地理空间和特色主题两个方面进行架构。地理空间,除成渝双城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系之外,还可以考虑按照山脉走向(如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明月山走廊)、川渝交界、重庆边界(重庆与黔、湘、鄂、陕边界走廊)等进行架构。特色主题,可以基于资源特点,按照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重庆六大文化进行架构;可以根据市场细分,按照风景名胜、避暑康养、低空文旅、城市旅游、巴蜀古道、盐业古井、石刻艺术、宋蒙山城、抗战机场、书院旧址、名贤遗迹、古镇古村、红色遗址、非遗文化、地标美食、名特产品等进行架构。除全市性廊道之外,“一区两群”和有条件的区县,还可以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需要,构建若干微型主题廊道。
二是要素之形。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要素之形,既要考虑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要素,也要考虑厕、导、智、商、养、学、福、闲、情、奇、城、乡、文、体、农、工等新增要素,这些要素,重庆分别应当是怎样的形态,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竞合态势、资源特色、发展现状等,进行综合思考和系统构建。就“游”的要素而言,梦幻之城、壮丽三峡、高山避暑、长江游轮等,就是重庆的“形”;就“吃”的要素而言,山城火锅、麻辣小面、辣子鸡蛋、麻辣烫、烤鱼、豆花、卤菜等,就是重庆的“形”。
三是业态之形。观光旅游、夜间消费、低空体验、身心疗愈、文化娱乐、风情美食、城乡悠宿、特色购物、全员研学、亲子旅游等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可以细化成更有烟火气、人情味、文化感、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实现产品业态化,业态产品化。以夜间消费的业态而言,有夜间游玩、夜间美食、夜间购物、夜间娱乐、夜间休闲、夜间康养、夜间商务、夜间体育等业态,而就夜间游玩而言,可有夜景游、夜市游、街区游、山间游、江上游、江边游等业态。
四是场景之形。除山城、江城、山城夜景、洪崖洞、磁器口、枇杷园等场景之外,还可以营造山林、竹海、溪流、湖泊、江滩、岛屿、田园、院坝、夜市、原真古镇、古老村落、古旧民居、士绅宅院、马帮客栈、悬崖民宿、防空隧道、农贸市场、亲水茶楼、码头酒肆、影视基地等具有巴风巴韵的消费场景。以火锅场景为例,可以有山林伴火锅、溪湖伴火锅,江景伴火锅、游轮伴火锅、田野伴火锅、果园伴火锅、荷塘伴火锅、鱼塘伴火锅、歌舞伴火锅、娱乐伴火锅、商场伴火锅、古街伴火锅、老巷伴火锅等消费场景。凡是与众不同,能够吸引眼球、激发出游冲动的场景,都在策划营造之列。
五是融合之形。旅游不再是游山玩水,而是全要素综合体验。旅游不仅有文旅融合,还有城市、乡村、道路、车站、码头、农场、工厂、商场、体育、学校、院团等的广泛融合。凡是地理空间中能够赏心悦目,可以引起关注,带来体验,发生消费行为的一切存在,都在融合之列。以文旅融合而言,仅三峡文化,至少就有地质变化标本地、中国生物基因地、远古人类起源地、史前文化孕育地、长江文明滋养地、浪漫传奇诞生地、中国诗歌催化地、东西交通枢纽地等文化资源,可以融合为多种旅游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打造成辨识度极高的重庆旅游标志性成果。
六是线路之形。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几乎成了游客对重庆旅游线路的固态认知。需要打破三大空间之分,廊道类别之分,业态场景之分,行政区域之分,按照吸引力强、交通便捷、性价比高的原则,按照山水走向、地域空间、道路网络、旅游主题等,串珠成链整合文旅资源,构建彰显国际范、巴蜀韵、重庆味的精品线路,让重庆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强烈触动游客的内心。这些旅游线路,除重庆境内的自循环体系之外,还应当考虑基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总体框架的川渝串联线路和基于川渝与周边地区联运的跨巴蜀线路,如川渝两地基于长江水系的旅游线路和基于川渝交界的旅游线路,如基于与湖北、湖南联动的大三峡、大武陵旅游线路。
七是意象之形。旅游的意象之形,是一个不大为人重视的重要问题。以诗画为例,意象是根植于山水人文、借助于灵心慧意而形成的,具有浸润眼帘、激动人心作用的半虚半实、形神并美的画面组合,是阅读者和观赏者产生审美愉悦的原动力。旅游的意象之形亦然,山水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风貌、街道景观、交通工具、人群行为等自然与人文因素,有秩序地组织起来镌刻于主观意识之中,形成人们心中怀想、渴望前往的图景组合,这就是旅游意象的价值。因此,强化旅游美学理念,构建旅游意象之美,有必要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关注点和用力处。
八是口碑之形。口碑是文化旅游魅力的重要标志,口碑的称颂功能,具有巨大传播价值和感染能力,是文化旅游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软实力。口碑越好,名声越美,向往者必然更多。需要对重庆文化旅游的口碑符号进行梳理、分析、提升,并新创一批具有口碑价值的文化旅游符号,将重庆文化旅游口碑之形的塑造,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庆行动的影响力参数和美誉度指标,从而形成重庆文化旅游数量众多、各具魅力的标志性口碑符号,让中外游客对重庆赞不绝口、口碑长传。

二、神韵彰显

神韵,是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内涵和魅力的形象比喻。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神韵彰显,就是要紧紧围绕“一市三地”的目标定位,按照形成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的工作要求,构建一起特色鲜明、品牌响亮、号召力强、消费力旺的旅游吸引物矩阵,就像足球劲旅一样,有前锋、中场、后卫、守门员,每一个球员各有所长,形成所向披靡的强大战力。

这个吸引物矩阵,应当共同彰显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开放之城、时尚之城、梦幻之城、美食之城、娱乐之城、博物之城、演艺之城、赛事之城、宠客之城等气韵生动、神韵盎然的重庆旅游形象,为重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进位提升提供持续性支撑。

当前,围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庆行动,需要重点完成五项任务。

一是本底资源的深度梳理。基于全国视野乃至全球视野,对重庆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再次进行深度挖掘和全面梳理,尤其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再评估再思考,并提出开发转化的建议方案。以移民文化为例,重庆移民的重大事件及其对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重大影响,涉及很多细节、人物、故事,目前都没有挖掘出来,更谈不上活化利用。

二是外部资源的吸纳利用。要强化大开放思维和全球化视野,着眼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吸引利用,一手抓重庆的本底资源,一手抓全国可用资源和海外可用资源,善于整合多种资源来构建旅游吸引物矩阵。发挥重庆开放性城市、国际化城市和居中国腹心之中的优势条件,有选择地将国内和全球顶级的理念、业态、产品、美食、会展、演艺、赛事等吸引物,引进呈现于重庆,让重庆成为全国和全球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聚集地和展示地,为重庆文化旅游输送新生动力。

三是现有吸引物的巩固提升。长江三峡(游轮)、小三峡、大足石刻、仙女山、黄水、山城夜景、温泉、轻轨穿楼、洪崖洞、磁器口、火锅、小面等旅游吸引物,需要进一步提升品质,增强吸引力。以巫山小三峡为例,上游的巫溪妙峡,风景之殊绝,历来为“宁河七峡之冠”,如果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把妙峡与小三峡纳入统一游线,不仅可以带活巫溪旅游,而且可以提升现有小三峡旅游的丰富性和吸引力。

四是未来吸引物的策划储备。高度重视现有旅游吸引物的钝化效应,加快策划储备一批新的旅游吸引物,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庆行动的长远之举。可以实施城市文化底蕴提升计划,修复、复建一批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古建筑,新建一批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亭台楼阁,恢复提升一批有历史记忆的古街区。可以实施博物之城创建计划,用传统与现代结合方式,创建诸如中国古人类遗址、大禹治水文化、盐业遗址、巴人历史、重庆城史、僚人入蜀、夔州草堂、涂山窑址、抗蒙山城、宋明理学、巴风禅韵、辛亥革命、抗战机场、抗战军工、水力发电、重庆谈判、三线建设等历史博物馆和交通(驿道、水道、铁路、公路、物流等)、兵器、书院、科举、世家、匾联、兵器、汽车、钢琴、钱币、陶瓷、美食、健康科技等主题博物馆,培育一批民间博物馆,让名目繁多的博物馆成为重庆新的旅游吸引物。可以实施特色美食提升计划,除渝味360碗之外,再推出若干美食系列,如巴王菜、楚王菜、土司菜、乡土菜、公馆菜、陪都菜、驿站菜、巴味小吃集锦等系列,让重庆美食更能吸引游客味蕾。可以实施大众娱乐创新计划,整合相声、小谐剧、笑话、散打评书、川剧、梁山灯戏、脱口秀、扯拐等喜剧资源,培育“重庆笑坛”娱乐品牌,打造一台本地人喜欢、外地人必看的主客共享喜剧节目,营造喜剧场景+旅游业态的新兴消费热点。

五是存量资产的盘活运营。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投入,市级层面尤其是各个区县,形成了文化旅游的巨量存量资产。客观来看,这些存量资产的变现情况不太理想。如何有计划地盘活这批存量资产,从中挖掘培育出旅游吸引物,让投入真正产生效益,是一个亟须提上议事日程的系统工程。

三、匠心营造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形态架构和神韵彰显,必须发挥策划者、设计者、建设者、运营者的创造性思维,即通常所说的匠心。这种匠心,主要表现为雄心、灵心、静心、细心。

一是雄心立意。基于全球全国视野,基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基于中央对重庆的多个定位,基于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基于全市“一市三地”文旅定位,来思考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庆行动,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为文旅强国重要支撑,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驱动!

二是灵心构思。当前,特别要树立新的文化旅游发展理念。如多元引领,灵思妙想,创意豪劲,出奇制胜的文旅发展理念;异想天开,实事求是,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文旅策划理念;需求点导向、供给侧导向、资源端导向、国际性导向、极致观导向、辨识度导向等保障吸引物矩阵构建的旅游建设理念。

 三是静心处变。当前,旅游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众化、生活化、多元化、下沉化、升级化、个性化、深度化、体验化、场景化、夜间化等成为市场潮流,游态到业态,风景到场景,景区到城区,大城到小城(都市风光好,小城故事多),高大上到烟火气,新奇特到平民化等等,正在成为旅游的日常状态。因此,需要牢固树立知变、应变、引变、赢变的市场理念,随时把握应对旅游市场的变化趋势。

四是细心雕琢。景区景点和各类旅游产品,首先必须具备审美属性,令人赏心悦目。文化旅游标志性成果的打造,既要大处着眼,更要细处着手,必须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大力提倡做足细部功夫,可以考虑对全市重要景区景点和重点旅游产品,进行一次细节诊断,学习借鉴江南文化和西蜀文化重细节、尚精致的传统,来一次重庆文旅的细节大提升。

四、笔法创新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匠心,需要通过一定的笔法,才能转化为文化旅游的品质和品牌。

一是妙笔生花。可以围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开展全市解放思想激活思路大讨论;向全市乃至全国发布创意需求,有奖征集重庆文化旅游发展金点子;组建重庆文旅创意智库,集中各类善于奇思妙想的奇才,为重庆文化旅游赋能。

二是重笔出彩。对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点项目,需要整合各类资源,精心打造,绽放异彩。如奉节、巫山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转化与开发利用,对于长江三峡旅游意义十分重大,就值得高起点构思,重手笔打造。

三是猛笔增辉。对于标志性的文旅成果,市场牵引大的建设项目,需要大力彰显重庆人的精气神、拼搏劲、火药味,采取超常规手段,整合最优质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歼灭战。

四是快笔抢先。市场趋势瞬息万变,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市场竞争往往一快即胜,一慢即败。当前,景区转向城区、大城转向小城已成趋势,重庆可以借鉴湖北宣恩小县城的城市旅游经验,浓墨重彩打造几个小城旅游热点旅游地。

五、六点建议

一是川渝对比研究。对川渝两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成绩、经验、不足等进行对比研究,就如何加长板、补短板提出对策思路。

二是经典案例研究。对“进淄赶烤”“贵州村超”“尔滨看雪”“洛阳汉服”“大理有风小院”“天水麻辣烫”“宣恩县城旅游”等国内现象级旅游热点,进行深入解剖研究,探究现象级事件背后的奥秘,并对重庆文化旅游提供借鉴思路。

三是消费行为研究。从重庆旅游人均消费额偏低入手,对外来游客的出游理由、出游方式、消费选择、停留时间、地区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等进行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其他城市的游客消费行为,打出重庆提高旅游消费额度的解决方案。

四是投入机制研究。改变平台公司作为投入主渠道的做法,充分利用重庆旅游持续火热的市场机遇,加大项目策划推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更多民间资本、外地资本进行。树立城市旅游带动景区旅游的发展思路,营造一批投入少、效益好、起势快的旅游项目。

五是运行机制研究。研究文化旅游主管部门与旅游市场相关元素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市级文化旅游主管部门与区县政府及其文化旅游主管部门、文化旅游平台公司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全市文化旅游一盘棋管理运行格局。

六是行动方案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是一个框架式的总体规划,且已经发布两年多时间,有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旅游强国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最新指示精神,按照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前旅游市场的深刻变化和实施过程中的新思考新举措,启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庆行动方案》的编制。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重庆旅游与文化研究院院长

关于我们


服务公益事业,遵循规范准则,践行专业追求。

近几年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整合文旅专家资源,高质量完成《长江三峡文化遗产廊道研究》《重庆“一区两群”文旅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渝东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分析及路径探索》《巴蜀文旅走廊中线建设研究》《重庆市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总体策划》《石柱巾帼土司城总体策划》等数十项国家及地方重大课题研究、规划编制与项目策划。

倾力打造重庆文旅第一智库,倾情推动重庆文旅融合发展。我们致力于文旅课题研究、项目策划、投资咨询、品牌培育及创新成果推广等智业服务。

详情咨询:13908271408。

作者 |李永明    责编 | 戈    笛

扫码关注我们

文心雕旅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