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成渝数字文旅产业,助力“双循环”下共建“一带一路”

2022-05-17
新闻来源: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
查看次数:3494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2021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统筹考虑和谋划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双循环”和共建“一带一路”在强调数字化经济发展上一脉相承,同频共振。2022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中提出扩大升级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消费。数字文旅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寒潮里逆势增开,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瓶颈的首要之策和稳定全球供应链的“黄金通道”之一,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一带一路”的中心节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高质量发展成渝数字文旅产业,发挥成渝极核效应,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为着力点,讲好巴蜀故事,让巴山蜀水走向世界,为成渝地区加速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时尚中心,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世界文创名城而赋能,在高标准、惠民生的“数智双循环”下共建“一带一路”。

充分发挥成渝数字文旅智慧互联的技术支撑

(一)构建稳定的成渝文旅产业数字化链条

鼓励成渝企业、高校及研发机构协同攻关,不断完善NFT、AI、VR/AR/XR/MR、5G、数字孪生、触觉渲染、智能终端、柔性感知等技术应用所需的基础数据、计算能力和模型算法;完善成渝数字文旅产业“云、网、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自主的“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的文旅产业数字化链条。

(二)数字活化成渝存量及兴建的文旅资产

推进成渝地区特色小镇、文创园区、动漫电竞、国潮基地、演艺赛事等城市存量文旅资产虚拟场景化建设;通过数字技术活化成渝兴建的文旅新地标,营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主题文化氛围,组织潮玩、畅游、嗨购等特色都市数字文娱活动,进行多元化互动体验,满足客户对数字文旅体验细分化、社交化、兴趣化的新需求。

(三)拓展成渝地区文旅资产数字化维度

加快成渝地区文物类单位、博物馆、美术馆、科教场馆、山川河流、名胜景点、遗迹遗址等有形资源数字化,拓展成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民俗传说等无形资源数据价值化;以数据价值化为引领,以数字化治理为保障,以“文博+非遗+文旅”跨界融合惠民,促进成渝地区文旅资产数字化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加大国内外宣传力度,以数字化技术引流将国内外游客的潜在需求转变为实际客流。

(四)探索成渝文旅融合元宇宙技术应用推广

探索成渝文旅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新机制,打造成渝智慧文旅元宇宙跨平台研发、应用和服务场景,建立数字孪生成渝智慧文旅名城建设与运营平台;推动成渝元宇宙文旅产业聚链成群,打造成渝元宇宙生态文旅产业园,创办元宇宙成渝文旅产业智能研究院;持续举办元宇宙成渝文旅产业发展论坛等特色活动,构建元宇宙成渝文旅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促进成渝高质量数字文旅产品的持续供给与增益

(一)为“一带一路”精准供给成渝数字文旅产品

运用数字化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推广古代巴蜀遗址文明探秘、世界石窟石刻艺术研学、长征丰碑红色主题教育、伟人将帅故里致敬行等巴蜀文旅经典线路;精准供给巴蜀古道、历史名城、黄金水道、壮美三峡、嘉陵山水、革命统战、红岩遗址等优质巴蜀数字文旅产品;融合线上线下文旅资产,优化巴蜀文化元素的国际表达方式,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多整合场景能力强,解决消费者痛点深受欢迎的成渝文旅IP产品,如重庆的“夜游山城巷”、成都的“夜游锦江”等。

(二)实现“成渝智作”文旅IP系列提质增效

推动“互联网+”思维下轻松快捷、碎片化、高效能的文化传播方式,以“文旅+新艺术”、“文旅+新影视”等新业态形式植入,立体、活态地展现巴蜀传统文化,推出更多现象级巴蜀数字文创精品力作,让广大国内外游客足不出户感受“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文化艺术魅力;创构视听觉背景下全方位、高辨识度的“成渝智作”文旅IP系列运行链,提高成渝数字文旅的区域性竞争优势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内外游客体验满意度和重游率。

(三)加强“成渝智作”文旅IP运营变现能力

通过大数据探索新的流量洼地,以新时空观、新价值、多维度、多频次触达用户情感新体验,打造触达匹配数智标签的用户社交圈层链接和分享圈层链接,以IP为社交“货币”,降低拓客成本,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融媒体平台建立社交关系,以云看展、云直播、云演出等“云旅游”新模式促进云交流;以科技加持成渝数字文旅融资渠道,打造付费、口岸等全域流量,加强数字文化贸易、数字文创设计、数字影视作品等“成渝智作”文旅IP 相关配套业务的高效运营,以IP流量变现、用户信任变现持续增益。

健全成渝数字文旅产业“双循环”贸易管理机制

(一)加强“成渝智作”文旅IP运营变现能力

充分释放“一带一路”数字文旅消费需求,扩充巴蜀特色数字文旅的IP创设,拓展更大尺度的国内外市场半径,获取更大规模的国内外消费流量为“成渝全域旅游”全面赋能;着力培育“巴蜀文脉”人文旅游、“巴蜀风韵”民俗旅游、“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等特色文旅产业集群,发展比较优势,补齐产业短板,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加强海内外利益安全保护,提高全球竞争力。

(二)构建成渝数字文旅“双循环”交流平台

联合成渝两地举办线上线下系列活动,共推智慧旅游、共享平台信息、共建应急管理体系、共制行业监管法规等,深入推进成渝城市无障碍文旅合作“双城文旅经济圈”;不断凝聚共建“一带一路”正能量,把握国内国际市场新动向,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成渝数字文旅云服务交流平台;打造面向全国和全球的数字文旅产业峰会,允许跨国文化平台公司对外开放国内资源,推动成渝数字文旅服务机构的全球资源配置,实现资源高效对接。

(三)扩大成渝数字文旅企业“双循环”协作

秉持主客共商、共享的核心理念,支持成渝文旅企业“走出去”,促进国际先进文旅企业“引进来”,打破与其他行业间的融合壁垒,上下联动,避免数字文旅产业孤岛化效应;提升成渝文旅企业培养国际视野、聚合行业资讯、掌控前沿技术和数字化营销能力,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标准制定和分工协作,提升巴蜀文化国际话语权,为巴蜀文化出口重点文旅企业和重点项目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共享“一带一路”红利。

(四)深化成渝数字文旅“丝路电商”国际产能合作

联合丝路沿线国开发具有巴蜀地域特性的国际文旅项目,建立丝路沿线成渝数字文旅的创新发展试点,共建文化地图、溯源保真、技艺传承、商品交易四类数字化平台,支持丝路沿线数字文旅乡村建设;在疫情控制常态化下,加快成渝文旅国际商务片区建设和跨境电商的多维度合作,逐步恢复成渝国际文旅商贸合作顺畅,确保“蓉欧+”、“渝新欧”等丝路专列文旅产品货源充足且多样化;以创新引力加快推动成渝自贸区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增进相互友谊,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引领作用。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罗晶,四川美术学院,文学学士,艺术学硕士,泰国国立发展管理研究院,管理学在读博士。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国家留基委西部项目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课程进修结业,荣获重庆工商大学全校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奖。主要从事城市更新、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管理、艺术设计策划与管理等方向的研究。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6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城市文旅空间设计与实践》、《艺术设计理论与思维创新》、《美术鉴赏与艺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编写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系列教材1部《室内设计》,独作发表理论文章于《重庆日报》思想周刊、中共重庆市委理论刊物《重庆学习论坛》,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 SCI 3区、 SCI 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编辑之友》、《工业建筑》、《环境工程》、《中国宗教》、《现代电子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及各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End

作者 |罗晶    责编 | 戈   笛

扫码关注我们

文心雕旅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