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2021-12-30
新闻来源: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
查看次数:2498



\第一章 江津区文旅融合基本情况

一、江津区文旅资源概况

江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以国家5A级景区四面山为龙头的山水文化;以富硒农产品,中国长寿之乡为特色的长寿文化;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聂荣臻故居、陈独秀旧居陈列馆为亮点的红色文化;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门大佛寺和石蟆清源宫、四面山少林寺(双峰寺)、油溪护国寺为看点的宗教文化;以塘河婚俗、李市“旱码头龙舟歌会”、永兴吆喝为特点的民俗文化;以聂荣臻、陈独秀、吴芳吉、钟云舫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城市”为内涵的诗联文化;以爱情天梯、七夕东方爱情节为核心的爱情文化;以“滨江之夏”周末文化广场为代表的群众文化;以“重庆影视城(江津白沙)”为核心的影视文化;以夏仲实旧居、“七七”纪念堂、聚奎书院为代表的抗战文化;以“白沙古镇”“中山古镇”“塘河古镇”“吴滩古镇”“石蟆古镇”为代表的古镇文化等。


江津文旅资源(聂帅故居/中山古镇/楹联文化大佛寺)

江津着力升级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品质,新增陈独秀旧居陈列馆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区A级景区达15个;同时中山古镇改造升级、鲁能美丽乡村、锦鹤江城白沙文创街区、石笋山(云雾坪)景区、江津区博物馆陈列布展、会龙庄保护利用、冠强自驾游集散中心、2383热火公园、奎星阁保护修缮、雨仙农谷等项目初见成效,四面山旅游度假区建设、重庆影视城(江津白沙)、3539文创园、奎星广场街区文化提升、石佛寺考古遗址、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保护利用等项目正加速推进。

江津 五条文旅精品线路

二、江津区文旅融合现状

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可以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分为三种模式:互动延伸融合模式、重组融合模式、渗透融合模式。互动延伸融合模式是文旅产业的低层次融合,指在利益的驱使下,功能互补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的互动延伸而实现产业融合的模式,延伸融合后的产业,具有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创(文化)产业园、演艺、影视、古城(村、街)文化、名人故居等向旅游功能的延伸,拓宽了文化产业市场范围,丰富了旅游产业内涵,满足了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所谓的重组融合模式,是指具有密切联系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满足游客深层次需求,各自独立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产业价值链的重组,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融合模式,该模式是文旅产业的中层次融合。两大产业的重组融合模式可产生新的业态产品,如通过会展、体育、音乐、传统节日等文化业态与旅游活动的重组,可形成会展旅游、体育旅游、音乐旅游、节庆旅游等业态产品。重组融合模式的关键和基础在于产品创新,业态产品的创新,可吸引大量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带来产品所在地经济的大幅增长。渗透融合模式是指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向对方渗透融合以形成新产业形态的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文旅融合一体化过程中,根据两大产业的主导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渗透的融合模式和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渗透的融合模式两种形式。

历史文化陈列馆

江津区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载体,逐渐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之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提升了旅游品质,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江津区文旅融合模式更多还属于低层次融合,即互动延伸融合模式,处在探索中层次的重组融合模式的初级阶段。推动文旅融合向更成熟的重组融合模式,甚至向更高层次的渗透融合模式发展,江津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第二章 理论内涵与基本原则

一、江津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江津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是:在文旅融合基础上,以江津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为自我约束,以江津区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基本保障,以江津区文化旅游服务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支撑,以实现江津区文旅融合发展的高效益为根本目标的一种发展模式。即在文旅融合已有发展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等途径,使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更高效益的发展模式。其中,文旅融合发展是导向,文旅可持续发展是保障,文旅绿色发展是基础,文旅创新发展是动力,文旅协调发展是支撑,文旅高效发展是根本目标。


二、江津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融合性原则

文旅融合的前提条件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具有融合基础,文旅融合一般发生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交叉处,且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二者融合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需求为目标。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带动文化和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让文化和旅游的多样化提升游客体验感。利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推动实现江津文旅繁荣发展,是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效性原则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发展效益为最终的检验标准。这种发展效益体现在文旅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层面,同时非常突出地体现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受益程度以及受益覆盖面上。换句话说,除了重视文旅产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利用文旅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游客的体验需求,增强这部分群体的满意度,以实现经济效益高、受益程度好、受益覆盖面广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高速性原则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市场高速发展并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等特征,尤其对特色旅游资源的需求旺盛,对回归自然、释放身心、体验休闲生活方式的向往度逐渐增高,这些都为江津文旅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根据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江津区文旅产业高效发展的目标,高质量发展应该以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为保障。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驱动是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文旅融合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文旅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江津必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武装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在线旅游、智慧酒店、智慧景区等智慧商业模式,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游客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五)协调性原则

“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可见协调发展对于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江津区文旅产业融合而言,协调发展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协调发展不仅是指文化旅游产业与交通运输、通讯等其他产业的协调,而且还体现在文化旅游产业要与地区发展战略相协调。

(六)可持续性原则

“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引领新时期的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要绿色发展,必须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江津区而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江津宝贵的财富,名人文化、爱情文化、长寿文化、诗联文化、古镇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丰富了江津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为江津带来了各方面的效益,但在开发与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该在不干扰各种资源、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只有在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切实践行可持续的原则,才能在根本上实现江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江津 江津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第三章 成效与问题

一、江津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成效

江津充分依托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提升当地文旅发展品质,促进文旅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一)文旅发展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

优化全区文旅产业布局,完成“1+3+N”全域旅游规划体系编制,推动四面山旅游特色小镇康养项目和文旅项目、鲁能美丽乡村、江小白村文创项目、奎星广场文化街区、万达广场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了滨江路文化长廊。包装策划夏坝三线建设遗址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等文旅招商项目,招引功夫动漫公司落户江津打造西南地区制作总部,积极对接新东方、方特集团等文旅企业,力争引入更多业态做大江津文旅产业规模。提质升级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启动蔡家中咀美食街、杜市花卉小镇打造,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推进蔡家高速服务区集散中心、10个旅游驿站建设等。



江津文旅小镇

Cultural tourism town

江小白村文创项目/四面山旅游特色小镇/杜市花卉小镇

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激励政策》,设立3500万元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激励资金,2019年兑现激励资金312万元。疫情期间积极落实市级层面20条政策措施,按规定退还旅行社保证金24万元,减免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性用房的文化企业租金30余万元。2020年促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申报工作正在开展,暂无兑现金额数据;发挥文化旅游业激励资金在促进消费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每年预留30%的激励资金纳入《江津区支持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用于支持工业旅游和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完成《江津区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江津区都市休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江津区大四面山旅游区规划》《江津区津西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江津区綦河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十四五”文旅产业规划编制,为全区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明确目标和任务,启动十四五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二)文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打好“人文牌”,培育出“爱情文化、诗联文化、古镇文化、长寿文化、名人文化和抗战文化”等六大特色文化名片。深化品牌效益,将“诗联文化”融入城市景观,修建了“滨江路、鼎山大道诗联文化长廊”;将“爱情文化”与婚庆产业结合,打造1.2公里“滨江爱情文化长廊”。突出地方特色,持续开展以“滨江之夏”为代表的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千米长宴”“东方爱情节”“龙舟歌会”“闹元宵”等47项特色文化品牌项目。以社会参与推动融合发展,建成以“鲁能美丽乡村”“石笋山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园”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场所;以“五心社区”“江公享堂”“2383热火公园”等为代表的个性化文化场所;以“风马牛”“大脑壳”等为代表的城市休闲文化空间。



特色主题

Characteristic theme

诗联文化长廊/爱情文化长廊/长寿之乡康养示范-石笋山

打好“山水牌”,建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四面山基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实践基地等,积极拓展研学旅游市场,与13家拓展培训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团队人数达到21.3万人次,同比增长37.7%;实现主要电商渠道全覆盖,研学游、电商游客占总游客量15%。成功举办了第14届“中山千米长宴”、第12届七夕东方爱情节、3届生态五项国际挑战赛等大型活动,承办了全市旅游秋季发布会,开展了旅游度假区购房游、3届高山湖泊音乐季等小型活动10余次。2019年,实现游客接待193.46万人次,同比增长31.22%;旅游综合收入14.58亿元,同比增长30%。虽受疫情影响,全区2020年仍实现了近1300万人次的游客接待,特别是进入下半年后,游客接待量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旅游业持续回暖恢复有力。

▲江津.中山千米长宴现场

打好“乡村牌”,打造“一镇一品”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积极引导各镇街充分挖掘各自乡土民俗、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辖区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品牌。打造“鲁能美丽乡村”“江小白农业互联网特色文化小镇”“锦鹤江城白沙文创街区”“冠强自驾游集散中心汽车主题酒店”等特色品牌,以及蔡家“吃新”节、先锋“椒乡之歌”文艺汇演、永兴“金色黄庄”菜花节、杜市花木节、慈云生态年猪节、石蟆橄榄文化节、猫山采茶节、云雾坪采果节、石门樱花节、吴滩富硒瓜果采摘节等新式乡村生活、原味乡愁记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活动。

(三)宣传推广传播力进一步强化

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奏响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大合唱”,加强与抖音等新媒体合作,引导广大市民参与城市形象推广。四季旅游宣传推广和项目营销推进有力,“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策划文旅品牌首次跨界合作,与华为P40系列手机联合发起“大爱江津·心之所往”的旅拍计划,组织实施25余场大型文旅活动,组织参加35场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同时在宣传营销渠道上加速延展,线上打造江津文旅微信公众号,依托今日头条、新浪重庆、腾讯大渝网等三大媒体,联合国内各类文旅主流媒体持续发力宣传营销,建设“1+3+N”的江津文化旅游宣传营销渠道。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江津分会场活动,全国诗坛大家齐聚江津,有力提升江津文化影响力。截止目前,已在各级主流媒体共发布信息超过1200条,中央级媒体报道13次、省级媒体报道100余次,并向入境游客推送欢迎短信1000余万条,持续提升江津文化旅游影响力。线下借助商圈、学校、医院等人流量集中场所的公交站台广告位,江津客运中心巨幅广告牌、候车厅灯箱,渝遂高速、渝湘高速、双福福城大道T牌,按照季节动态化推送江津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结合全区重大活动和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在重庆北站、珞璜南站通过短期租用LED屏和灯箱广告资源,广泛宣传“四面山水人文江津”的旅游形象。

▲江津.中山千米长宴现场

围绕名人、爱情、古镇、长寿、诗联、抗战“六张文化名片”,以“耍不够的江津”等为主题,推出“东西南北中”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域旅游发展更加互融互补。开展了“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四面山“七夕东方爱情节”、白沙“闹元宵”、石蟆清源宫庙会、中山“千米长宴”、四面山生态五项极限挑战赛等大型文旅活动,各级媒体报道超4000条次,每年均引来上亿人次关注,年均游客稳步增长,旅游热度持续增强,江津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

(四)区域发展协同力进一步增强

江津区文化旅游委宣传营销工作紧紧围绕四季旅游和文化惠民季活动扎实开展,利用市文旅委强势资源扩大江津区文旅工作的影响力。组织文旅企业参加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有效推广和展示了江津文化旅游产业成果。积极参加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展会,组织文化企业参加2019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重庆旅游推介会(江津)等活动,积极开展渝川黔三地旅游推广,举办5.19中国旅游日暨泸州、宜宾、江津“三城惠游”相关活动,促使三城旅游资源互惠互通,参与各类推广宣传覆盖人群超过1亿人次,发送宣传资料和旅游纪念品近6万份。

多方联动积极融入巴渝文化旅游走廊。以文旅互融为着力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动泸州等周边酿酒产业重地,打造酿造技艺非遗旅游线路。重庆影视城(江津白沙)与成都影视城签订成渝影视双引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强化与邓小平、朱德、陈毅等共和国元勋旧居(博物馆)和红岩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合作,通过一卡通、政策互惠等方式打造川渝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立足全局实施文旅发展专项课题研究。启动《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工作,着力挖掘江津与四川合作城市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助推两地文化旅游工作发展。

(五)重大事业发展进一步突破

江津区文旅事业在近几年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中华诗词城市”、“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2019中国旅游影响力评选中,江津区荣获最有影响力的年度区县。石佛寺遗址考古工作获得“201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奖,吴滩和石蟆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屏镇荣获“中国最美乡村”称号。重庆江津笋河水乡乡村文化乐园被命名为首批“重庆市乡村文化乐园”。重庆任能文化创意产业园获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美樱花海获评市级乡村文化乐园。石笋山、会龙庄、中山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评重庆首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双晒”活动获全市最佳传播奖。依托江津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通过重点产业打造、文物活化利用、文化元素融入景区等方式,促进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

开展江津区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有效带动文旅新消费,推动文旅经济发展。开展“四面山杯文创设计大赛”,结合江津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元素以及江津文化旅游资源IP,开发四面山文创系列、白沙文创系列、琥珀画文创系列、笋溪玉文创系列等文创产品近100余种。联合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20余家博物馆举办“巴山蜀水”文创展,展现川渝地区文创产品开发特色和成果,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新华网、大渝网等多家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推动江津文旅产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泸州、宜宾等地达成文化旅游发展合作协议,按照“坚持一体化,融入主城区,联结渝川黔,打造新支点”的总体发展思路,在文化活动交流、精品线路打造、文旅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互联互通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推动“渝川黔康养旅游金三角”“渝川黔中国名牌白酒金三角”打造。

(六)文化传承保护进一步增强

努力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全市率先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完成全区古镇老街文物的资源调查,征集文物2275件,珍贵文物达到262件。稳妥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和考古发掘,投入1.1亿元用于文物保护等工作,完成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会龙庄等10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石佛寺遗址发掘推进有序,出土各类文物1700余件;修复陶瓷等文物近250件,建成了江津区文物中心库房。新增1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巴渝土陶制作技艺、四面山传统竹笼竹编进入第一批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不断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总投资4479万元,开展全区文物保护修缮、应急抢险工作,实施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石蟆清源宫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继续开展石佛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完成考古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出土文物标本1700余件。落实文物安全保障工作,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划定率达到100%。争取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防专项资金399万元,正积极争取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水害治理等前期勘察纳入2021年国家文物局投资计划,拟争取专项资金500万元。

▲大佛寺摩崖造像


二、江津区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不够

近年来,江津区制定出台了《江津区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暂行办法》《江津区全域旅游发展扶持政策暂行办法(试行)》等,但总体上文化旅游政策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需要在对文化旅游产业加大财政预算支持的同时,从招商引资、基础建设、税收减免、融资投资等方面制定更多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二)文旅发展统筹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文化旅游工作与相关部门建立的有效统筹协调工作不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交通运输、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衔接不足,导致一些旅游景区景点配套基础设施薄弱,进而影响游览质量和游客体验,更难以适应未来大规模的文化旅游发展需求。

(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整理不够

文旅产业与当地特色结合程度不够,文旅融合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融合中的应用较少,产业链纵向延伸不够。旅游产品、工艺品、艺术作品表演等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能力有限,缺乏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精品产品。大多数文化资源还止步于浅层次开发,文化底蕴还不够丰厚,附加值不高,旅游文创产品品种、数量、品质、品牌有待提升。江津区虽已初步培育出“名人文化、爱情文化、长寿文化、古镇文化、诗联文化、抗战文化”六张地方特色文化名片,但总体上文化底蕴挖掘不深,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打造和整理营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经营模式粗放,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市内外特色不鲜明,名气不响亮。

(四)缺乏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旅融合产品

江津区文化旅游产品种类不少但精品不多,存在创新创意不足,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劣势,缺乏具有代表性的重量级产品。此外宣传营销存在活动期间“热火朝天”,结束之后“冷锅冷灶”的现象,未能形成延续性。

(五)文化旅游人才资源不足

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旅游规划设计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一是缺乏现代高层次管理、策划、创新及各类服务人才,二是创新创业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三是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人才不足。江津区在一些专业策划上,通常采用“外包”方式,但“外包”公司对江津实际文化旅游资源情况缺乏基础了解,导致其策划产品很难最大程度表现江津特色。



第四章 机遇与挑战

一、江津区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最大的背景与前提。新时代大背景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新机遇。

(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

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60%。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一项人均GDP与人类活动及行为的变化关系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均GDP到达6000美金以上,这个国家就将进入休闲时代。全面进入休闲时代必然会催生更大的旅游市场,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将更加波澜壮阔。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达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

(二)文旅产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眼于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庆市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做到“四个扎实”的重要指示要求;江津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江津积极落实各种政策规划,全力推动江津文旅产业发展。

(三)科技创新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当今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武装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在线旅游、智慧酒店、智慧景区等智慧商业模式,不仅是优化游客体验流程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克服传统文旅产业模式弊端的有力工具,对于创新文化旅游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游客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有积极作用。

(四)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

江津天赐瑰宝,自然山水多姿多彩,人文资源源远流长。得江河之利、傍都市之便、获人旺之力、拥地沃之丰,江津有多元独特的人文资源,名人文化、爱情文化、长寿文化、古镇文化、诗联文化、抗战文化“六张文化名片”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江津文旅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江津区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潜在风险

江津区文旅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文旅产业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2020年,由于全区旅游产业受疫情影响,全年旅游经济呈现负增长,全区累计接待1284.2万人次,同比下降42.27%,旅游综合收入756290万元,同比下降54.60%。四面山景区全年累计接待120.24万人次,同比下降73.73%,旅游综合收入73134.23万元,同比下降78.79%。疫情对江津区文旅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旅游投资方,江津区A级旅游景区,从1月24日起陆续对外关停,3月2日部分景区开始复工,但仍有石门大佛寺、黑石山景区处于关停状态,在此期间,最为直观的是收费景区(石门大佛寺、黑石山)门票收入为零。乡村旅游方面,影响严重的主要以观赏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如金色黄庄、美樱花海等,花期刚好与疫情时期重合,赏花节庆活动无法举办,游客无法参观;二是旅游渠道方:疫情对旅行社营收造成影响较大,引发游客行程调整造成退团退费等诸多问题。一季度以来,江津区仅1月有一家旅行社出团11人,虽然疫情逐步恢复平稳,但仍有境外输入型病例压力,跨省游、出境游等长途游业务很难恢复;三是旅游服务方:星级饭店、乡村民宿方面,虽然3月9日开始复工,但酒店客房入住率仍不高,旅游服务方多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有限,市场生存能力较弱,短期内难以恢复。

在全球疫情出现反弹的情况下,增加了未来疫情防控的压力以及不确定性,这都可能会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成挑战。尽管出境游的下降,由此产生的国内旅游替代需求可能创造新的增长空间,但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不仅负面影响了居民收入,而且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可能削减居民在旅游与度假方面的支出,从而导致抑制旅游需求释放,不利于文旅融合进程的推进。

▲静谧朦胧的中山古镇

(二)同质化竞争制约产业发展风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活动更加社会化、大众化,文化旅游产业以空前的步伐迅速发展。在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和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也触发了文旅产业空间布局不断扩大。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旅游投资不断加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圈、旅游带和重大旅游项目纷纷涌现,文旅行业竞争更加激烈。虽然江津近些年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亮眼的成效,但其文旅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地区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必须进行文旅品牌差异化打造,突出特色和优势,这对江津文旅产业发展在创意、理念、思路和规划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三)文旅资源供给与游客需求衔接错位风险

从江津目前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来看,大多都是依托自然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文旅活动,看似各有特色,但实际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手段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且没有展现自身优势和特色,也没有真正根据游客需求规划文旅产业发展。从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体验需求而言,江津文旅产业发展与高质量、个性化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其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随着游客文旅需求的提档升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必须要适应新形势,以游客体验感增强为中心,促使传统粗放式的文化旅游业态走向标准化、规范化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对接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景区以信息化和高科技为基础,提供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旅游服务与产品,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新需求,这对传统的景区开发建设模式提出了变革性的新要求。

(四)文旅产业发展不可持续风险

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只有活化,才能发挥其经济价值,带来经济效益,随着江津文旅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资源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其遭受破坏的可能性和程度骤增,文旅资源的保护对于景区也是新的挑战。大多文旅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果文旅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结果不仅将导致文化旅游优势资源的破坏,就连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与环境也将日趋恶化,文旅资源的经济价值将不复存在,甚至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因此,在脆弱的环境资源约束背景下,必须要考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这对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

▲乡村旅游路线图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招大引强”,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空间

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集团,支持和引导文化旅游企业采取并购、联合等措施做大做强,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落实文旅企业扶持政策,抓实产业优化发展。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培育一批上规模上品牌的文旅企业。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旅游企业,努力构建全社会参与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格局。改革创新财政资金管理运营模式,积极筹建全市旅游股权投资基金,推动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深度对接,积极引导文化企业经营开发文化旅游产业,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专、精、特、新”的文化旅游企业,最广阔地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

▲江津.鲁能.美丽乡村项目

二、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营造文旅融合环境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关键是要尽快解决有关法规、政策滞后问题。既要全面审视既有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法规,清除阻碍建立和形成统一的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的各种壁垒,优化服务,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已经从过去两个并列的部门合并成为一个部门实现了部门融合,接下来关键是要做到理念融合、职能融合、工作融合,这就需要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文化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行业的融合,实现文化旅游发展由过去单一部门推动向多部门协调联动转变,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域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

三、推进规划制定,进一步活化文旅资源

丰富的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但是“老祖宗”这些宝贝不会自发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其经济价值。以文化为魂,做好“老祖宗”文章,将“老祖宗”的宝贝活化,方可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应立足江津实际,坚持空间布局全域化、一体化、特色化。

一是科学制定文旅融合规划。突出开放、积聚、融合、创新四个发展方向,分门别类建立文旅产业项目库,建立重大项目联合推进机制,重点扶持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江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保护好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深度挖掘、整理、提炼其他文旅资源,全面摸清家底,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科学编制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展现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把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使江津的山水“颜值”更高,人文“气质”更佳。二是积极完善各景区规划。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理念,按照“寓文于旅、借旅活文”的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互动体验性强、游客乐在其中”的文旅综合体,让每一个景区景点“既有说头、又有看头、更有玩头”。

▲顶山长江大桥鸟瞰图

四、充分整合资源,进一步实现供需对接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江津特色文化旅游。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镇街充分挖掘各自乡土民俗、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辖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要摸清江津文化旅游资源家底,梳理文化与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文旅产业与配套产业统筹协调,抓配套服务,完善管理机制。文化旅游配套产业涉及“吃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要坚持“旅游发展到哪里,要素就配套到哪里”的原则,交通、水利、林业、农业等各项规划与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相统筹协调,促进产业联动、要素协同。应当树立“一盘棋”的整体发展思想,统筹规划好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作,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相关硬软件水平,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供需有效衔接。做好“老百姓”文章,突出以人为本,文旅产品供给应当在“精”上着力,抓实产品有效供给。旅游的核心功能表现为“发现美丽、创造幸福、分享快乐”。文旅产业发展的导向应该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不仅是新时代文旅的重要目标,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型动力,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最终归宿。

▲四面山风景区

五、强化资源保护,推进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文化和旅游资源只有进一步活化,才能发挥其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但在实现文旅资源经济价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资源的传承保护,资源的安全就是对文旅之魂的保护,保护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一旦遭到毁坏,其后果都是不可扭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美丽的景观都是“浮云”,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陕西“秦岭违建别墅”问题就是典型例子。在文旅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保护资源不受外界破坏,对破坏的资源及时修护。要围绕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要注重景区安全应急体系的建立、景区工作人员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游客保护意识的引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导向,在保护自然生态上坚守底线、不跨红线。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发挥文旅资源经济价值和过度商业化之间的矛盾,过度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旅资源自身特色被湮没,趋于同质化,不利于文旅资源增强自身吸引力。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特殊“味儿”,保护文旅资源自身特色。

六、引领创新发展,赋予文旅融合更多活力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出新型文化旅游模式,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努力将抽象的文化符号、珍贵的文化记忆、厚重的文化遗迹转化为八方游客直接感知的旅游精品。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旅游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一方面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创新资源开放利用模式,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精心策划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展出节目,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通过业态融合、产品融合等发展,推出更多的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另一方面要利用科学技术推进文旅产业公共服务手段多样化,用高新技术武装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在线旅游、智慧酒店、智慧景区等智慧商业模式,加快推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智慧文旅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不仅要将科技发展运用到文旅融合发展中,实现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线上线下互动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游客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更要用好用妙,突出江津特色,创新推动江津文旅产业发展。

七、优化人才队伍,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现有的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远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和“聚集”两条途径,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和旅游经营管理队伍,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者从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到保护传承各个环节的培训和引导,增强其文旅融合发展意识,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引进待遇和标准,为引进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江津.塘河古镇

八、拓宽宣传渠道,促进文旅融合品牌化

江津在文化旅游的宣传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江津文旅产业发展。但宣传无止境,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拓宽宣传营销渠道,能使江津文旅影响更大,名声更响。要以举办重大特色节庆活动为依托,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品牌化,将其打造成资源高度整合、媒体密切关注、深受游客欢迎的文旅融合知名品牌。要强化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宣传联动机制,积极组织文旅推介活动。加大主流门户网站、主要报刊宣传力度,在文旅产品上做文章、下功夫,把特色资源包装好、宣传好。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旅游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江津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探索,并取得了亮眼的成效。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疫情不确定性风险、同质化竞争风险、供需衔接错位风险以及文旅融合发展不可持续风险不容忽视。江津应充分利用当前时代机遇、政策保障、科技支持、资源优势等条件,发挥自身资源最大优势,实现文旅资源价值。从招商引资、政策法规完善、规划制定推进、资源整合、资源保护、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宣传渠道拓宽等维度推进文旅融合进程,促进及那个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总之,文旅融合并非文化和旅游产业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文化和旅游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破除文化和旅游“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1+1>2,开创江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需删除请联系我们

END

本文属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




【何慧敏】

何慧敏,女,1985年出生,重庆市江津区人,现供职于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程雪茹】

程雪茹,女,1988年出生,重庆市江津区人,现供职于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整理 |  杨再忠

责编 |  戈   笛


扫码关注我们

文心雕旅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