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阈下的工业遗产利用模式研究-以万盛海孔洞为例

2021-11-18
新闻来源: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
查看次数:2319

导语:

重庆作为抗战陪都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地区,从抗战开始至1980年代,建设了大量的体系完备、基础雄厚的军工企业,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崛起建立了不朽功勋。进入21世纪后工业时代,当年留下的大量厂矿建筑、设施设备从湮没无闻到逐渐受到重视利用,不但在传承历史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而且在旅游业发展中逐渐成为新业态。万盛海孔洞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抗战时期的自主飞机研发制造基地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国防军事工业的基地而成为重庆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孔洞历史沿革



海孔洞原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喀斯特洞穴,坐北朝南,洞内高18—35米、宽18米、深210米、洞壁厚40—70米。洞内面积近20000平方米,分前洞和后洞。海孔洞在我国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万盛区.海孔洞

(一)抗战时期的自主飞机研发制造基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年国民政府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分派技工73名,以此为骨干开始在海孔地区建造“第二飞机制造厂”。1938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正式由南昌迁至海孔洞建飞机厂。1938年至1947年间,该厂共计仿制伊尔驱逐机33架、仿制H-17式中级滑翔机30架,还造出中运1号双发中型和中运2号双发中型运输机,1947年后重新迁回南昌。

▲图2:伤痕累累的苏联伊尔2飞机

(二)三线建设时期的国防军事工业基地

从1964年秋至1980年,中共中央实施了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海孔洞由于隐蔽的位置和独特的洞穴构造成为国防工业企业迁建地之一。1965年,晋林机械厂从山西太原迁来海孔洞,代号一五七厂。该厂直属五机部领导,主管局为五机部第二管理局及四川省兵器工业管理局。1988年后,该厂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2003年晋林厂整体迁至四川彭州。晋林机械厂在1980年以前是专一的军品和军备生产。主要生产各类型榴弹炮和战车轮边减速器和一些军备附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对军事工业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在保证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民用产品。

▲图3:记忆157

海孔洞在抗战时期发展了飞机制造业,新中国成立后以海孔洞为基地发展了国防工业,形成了以海孔洞为代表的一大批军工企业,从而奠定了万盛独特的工业发展历史地位。这些军工企业遗留的建筑物、设施设备、产品等因其记录了对我国社会进程产生的深刻影响而具备了重要的文物价值属性。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万盛工业遗产现状及衰落原因

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像重视古代的文化遗产那样重视近现代的工业文化遗存”。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工业厂矿多建设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随着厂房设施的闲置甚至废弃,作为文物的工业遗产处境岌岌可危。以重庆境内的部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为例,其现状主要分为继续生产、闲置废弃、改做它用、损毁消失等四种类型。

表1:万盛三线建设工业企业统计表

序号

名称

文物级别

保存现状

备注

1

重庆钢球厂

消失


2

国营平山机械制造厂

未定级

消失

257厂

3

国营兴无机械厂

未定级

消失

5047厂

4

国营晋林机械厂

未定级

一般

157厂

5

重庆无线电专用设备厂

消失


6

中国兵工物资总公司西南公司五九五〇七仓库

一般


7

第六机械工业部西南物资配套处九一一仓库

一般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诸如海孔洞作为支撑民族抗战、强盛国家的著名军工企业遗留下的厂房、设施设备,由于缺乏及时维护,设施设备老化、损毁,厂房垮塌成为工业遗产存在的普遍现象。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体制机制

工业企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业企业,绝大多数为军工企业。这类企业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由中央统一组织实施,并且其管理权、使用权基本上都隶属于军队系统,或实行军事化管理,地方政府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管理。即使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多数企业迁往他处,留置的厂房设施等移交地方政府,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权属关系也造成了地方政府无法对遗留的工业遗产实施有效管理和使用。

▲图4:已消失的重庆无线电专用设备厂

(二)资源闲置

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集中投入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面积庞大、体系完备、质量颇高、种类繁杂的工业集群体。但随着这些企业的外迁或破产倒闭,曾经辉煌的生产场面迅速冷却,这些工业集群体遗留下的大量各类型工业厂房建筑、设施设备、留守人员成为一个时代发展的窘境。其中厂房建筑、设施设备等工业遗产逐渐闲置、废弃,成为他们最终的宿命。

▲图5:闲置的工厂

(三)设施老化

由于资源闲置问题的普遍存在,设施设备缺乏及时必要的使用及养护,加之工业遗产所处位置自然环境恶劣,加剧了设施设备的老化速度。资源闲置与设施老化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资源闲置导致设施设备老化加快,设施设备越老化使用价值越低,造成资源进一步闲置,最终导致损毁消失。

▲图6:废弃破旧的厂房

(四)管理不善

从本质上讲,工业遗产面临的利用问题是体制机制造成的,但从微观上看,管理不善造成了资源闲置、设施老化,同时,工业遗产在后工业时代的价值凸显,被不合理开发利用或侵占它用都或多或少与管理不善存在关系。此外,这些工业遗产因文物价值重大而逐渐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使用有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定,所以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管理、使用困境。

三、全域旅游与工业遗产

(一)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全域旅游”这一全新概念。“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是空间全景化的旅游……是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不难看出,全域旅游的出发点就是将某一区域进行整体打造,摆脱了以往只注重单一景点打造而忽略了资源整合形成的旅游发展新动能的弊端,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出路。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发展和实践,全域旅游呈现出五个特征:全局性、空间性、带动性、整合性和共享性。这五个特征是对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的全面解读,也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图6:全域旅游

(二)全域旅游与工业遗产关系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起源于英国,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60年代,至70年代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遗产保护理念。到80年代,英国又提出工业遗产旅游概念,随后蔓延到欧洲其他工业停滞区域。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利用手段。而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则起步较晚,2006年在江苏无锡召开的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形成的《无锡建议》成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首部宪章性的文件,提出了“应在不破坏文化遗产价值的前提下,采取“再利用”的保护方式,确保20世纪遗产的延续性。”标志着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问题研究开始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

图7:英国.布莱纳文工业景观

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通过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作出了明确定义: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他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按照此定义,工业遗产可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其中,物质遗产包括可移动的设施设备、生产产品等和非可移动的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及生产生活场所等;非物质遗产包括文化认同、企业信息、生产流程等。毋庸置疑,海孔洞经历了抗战飞机制造和三线建设两次工业建设后,遗留下的工业建筑和工业设施设备、文化认同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遗产,而这些也让海孔洞的开发利用有了更为独特的资源基础和切入点。全域旅游为这些遗产搭建了优质的展示平台,而工业遗产也为全域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全域旅游下工业遗产利用的作用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是不同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具有“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五大价值。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全域旅游的形成和发展将会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1.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是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举措。全域旅游对万盛这样一批资源枯竭或经济发展乏力的城市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新经济变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万盛这样拥有抗战军工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地区,在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全面整合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势必将在发展困境中找到突破口。同时,对工业文化遗产遗留下来的非物质遗产进行提炼,如对万盛三线建设精神进行提炼、概括、总结,塑造出城市包容、坚毅的品质,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社会发展环境。

2.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使命。工业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遗产,丰富和发展了文化遗产体系,对其保护利用不同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全新课题。虽然国外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但是如海孔洞这样既承载了中华民族抗战精神,又寄托了新中国独立自强的民族气质,成为全域旅游的亮点之一。因此,它们不同于国外简单意义上的工业文化遗产利用。对这样的工业文化遗产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肩负的新使命,也是全域旅游在对工业文化遗产利用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图8:重庆工业博物馆

3.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是提高地区旅游业竞争力的新思路。目前,自然景观是旅游的主要资源,随着旅游群体旅游理念的变化,工业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旅游业态新的重要内容和新形式,在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展了资源种类和利用模式 ,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是提高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




四、全域旅游下的工业遗产利用模式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全域旅游需要工业遗产丰富其旅游业态,而工业遗产资源需要全域旅游扩大发展影响力和提供保护动力。万盛海孔洞工业遗产的利用必须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保护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保护为利用,利用促保护的良性互动局面。对此当地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如“记忆157“旅游景区,围绕”60年代三线建设场景与故事的记忆修复+沉浸式的场景体验和互动+三线精神与文化的新时代演绎“三种模式对海孔洞进行了综合利用。

图9: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生产场景还原

目前国内对规模较小工业遗产开发利用还基本停留在维持工业遗产现状,还原历史原貌的水平上,这是基于缺乏对当地市场主体的区分,忽略了各个市场群体对工业遗产的反应程度。因此,要通过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业遗产利用市场布局。对海孔洞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层面的群体,将其开发成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探索地;面向中老年群体的怀旧地;面向学术群体的研究地。

基于此类型的工业遗产市场群体划分,有学者对国外较成熟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进行了观察分析,得出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将在利用模式划分为整体再利用模式和单体再利用模式。整体再利用模式是指区域内的综合开发模式,它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单体再利用模式针对单独的工业遗产点或遗产建筑。整体再利用模式实质上就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工业文化遗产的利用模式,而单体再利用模式则是对全域旅游理念的进一步细分。因此,根据工业遗产的利用性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展览展示。将工业遗产建筑等构筑物按照博物馆、展览馆要求进行适当改造,建设专题性或综合性博物馆,丰富博物馆类型体系,主要展示工业设施设备或工业生产场景。同时,要注意“工业景观”这一全新局面的开拓,这种工业景观不但包括生产场所,还包括生活、交通等系统,打造“生态博物馆”。国内利用比较成熟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海孔洞在这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可以利用洞穴建设军工博物馆,一方面洞穴内有部分建筑存在,投入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洞穴有利于还原真实历史场景。在军工博物馆的展示手段上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同类型博物馆经验,摒弃传统思维,加入更多的互动体验项目,活化海孔洞的抗战史和三线建设史,增强展品的感知性、趣味性、参与性,激发观众的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应该成立学术组织,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工业遗产的利用提供条件。

▲图10:贵州三线博物馆

▼表2:国内三线建设博物馆统计表

序号

名称

地点

主要展品及展示手段

1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贵州省六盘水市

现馆藏文物文献资料9502件,已展出图片1128张,实物1380件,档案资料200余份,音像资料时长1080分钟;室外展区,主要展出大型实物:蒸汽机车、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东风牌卡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珍贵文物18件。

2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

四川省攀枝花市

各类三线建设文物1万余件(套),图片2万余张,口述历史视频120人,8000多分钟,收集了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全面展示了全国13个省区三线建设的历史面貌。

3

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

贵州省都匀市

“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二)文化创意。将工业遗产建筑进行简单改造,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文化创意园或文化创意企业办公地,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人才聚集地、文化产品研发地。国内利用比较成熟的是北京798工厂。工业遗产由于独特的建筑风格、低廉的租金和周边良好的环境,特别是积淀了工业文明、产业记忆,能激发创作群体更多的灵感,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土,受到了更多年轻群体的青睐,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利用首选和捷径。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成为当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可以形成文化创意园或文化创意小镇,这也要求当地政府在产业扶持、政策保障上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培育一个或几个创意中心,形成文化创意凝聚力,带动相关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工业遗产注入新鲜血液。

▲图11:北京798工厂文化创意园

(三)产业发展。对尚在生产的老工业企业进行产业调整或在现有设施设备环境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使之符合市场需求,延续工业遗产生命。国内利用比较成熟的是沈阳第一机床厂。海孔洞在总体利用上,要“坚持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与城市功能转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城市文脉与工业遗产特征”的原则。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充分盘活周边资源,发展符合文物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如依托海孔洞知名度和吸引力发展工业旅游业、乡村旅游业等;另一方面,打造影视基地,实现工业遗产价值的再拓展。近几年我国巨大的电影消费市场催生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基地建设,海孔洞及其周边遗留的大量建筑是拍摄电影绝佳场地。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与电影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壮大产业基础,丰富产业链。

▲图12:沈阳.工业博物馆

(四)旅游休闲。对现存工业建筑进行适当改造,并加入一些必要娱乐设施,使之成为工业旅游主题资源。国内利用比较成熟的是上海8号桥。工业遗产工业部分建筑构筑物、大型设备构件可以作为景观节点、开放式展览平台或公共开放空间。对海孔洞的利用应突出“工业遗产公园”主题,将洞穴建筑与外部附属建筑统一规划,既要突出具备文物价值这一旅游要素,又要注意旅游深度发展的要求,利用建筑设置酒吧、咖啡馆、书店等,营造慢生活节奏的旅游氛围,让观众旅游节奏慢下来。依托海孔洞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既要注意量的准备,更要注重质的突破,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最终目的。

▲图13:上海.8号桥

事实上,对工业遗产的利用不仅仅局限于这几种形式,这几种形式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融合的。全域旅游下的工业遗产利用也应该围绕满足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展开。

结语

全域旅游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旅游的发展战略,全域旅游下的工业遗产利用,对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的提出与推广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因此,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就要将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纳入整体规划一张图中,要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避免出现在模式选择上盲目跟风,在价值倚重上严重偏倚经济利益。一是要注意文物保护问题。文物保护是底线,对于属于文物保护范畴的工业遗产,任何利用手段或方式都要以保护为前提;二是要与周边资源形成相互补充、优势互补的的线性文化。不能让经过资源整合的工业遗产成为二次闲置资源;三是打造工业遗产文化品牌,防止出现文化品牌同质化、平庸化现象,千篇一律和不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模式会让工业遗产利用陷入发展的死胡同;四是部分工业遗产位置偏僻,对其利用要充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针政策,方能取得更大成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需删除请联系我们


END

本文属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

沈  玥

沈玥,女,1988年出生,湖南省花垣县人,现供职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博物馆。参与万盛经开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万盛博物馆陈列布展等项目,主要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文物藏品管理等工作,多篇论文、调研报告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杨学明


杨学明,男,汉族,重庆万盛人,1969年11月生,大学学历,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校长。


陈建军


陈建军,男,1986年出生,甘肃省岷县人,现供职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局。参与武隆区博物馆陈列布展、武隆区不可移动文物调查、万盛区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万盛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等工作。其《原生态民歌与地区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研究——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例》等多篇文章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整理 | 杨再忠

责编 | 戈   笛


扫码关注我们

文心雕旅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